0757-82532110

未来几年陶瓷市场会怎样?企业怎么应对?李志林:做好“五变”和“四不变”

陶瓷信息网2025-01-07 11:24:44
图片
企业供图,图文无关

日前,以“穿越周期,闯出低谷”为主题的“第十四届陶瓷人大会暨2024陶瓷品牌大会”在广东佛山华夏新明珠大酒店·国际宴会中心·五楼国际宴会厅盛大启幕。

图片

会上,简一集团董事长李志林作《回归常态 回归常理》主题演讲。他指出,根据新旧房交易量、世界人均消费参考、参照意大利同行等因素来分析,未来瓷砖市场总需求可能在35亿㎡左右。未来的发展态势,是市场总量减少+经营环境不确定性+经营要求更高。

陶瓷行业还能不能干?李志林认为,陶瓷行业虽然不是朝阳行业,但绝对不是夕阳行业。市场仍然巨大,机会仍然很多!而且中国所有的行业几乎都正在经历“内卷式”竞争,做自己熟悉的行业起码心中有底!

面对不确定性,要依据常理来经营,既守正又创新。企业经营的基本原理是用有限的资源,创造尽可能大的附加价值,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。有生意做的基本常理在于企业能够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“产品”和“服务”,消费过程有好的“体验”。

行业内卷现象是“脑子只想着赚钱,眼睛死盯着同行,自己卖不动就降价,别人卖的好就抄袭”。而赢得市场的基本常理是要有竞争优势,本质上是让顾客有足够的理由来优先选择我们。

如果没有出奇制胜之术,还不如踏实做好本分,以长跑的心态,依常理经营,把该做的事做好。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很难看得很远,更无法精准判断未来,但起码可以打个手电筒,照亮前面的两三米,往前走!


  以下为演讲实录(节选):

我从两个角度谈谈我的看法:第一是探讨,我们现在到底能够支配或者驱动什么,对我们当下或者未来短时间内有所帮助;另一个角度是,背后有什么支配着我们、无可改变的,我们必须遵守、顺应,并走向更好的未来。

所以,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,面对不确定性,怎么办?我觉得是依据常理来经营,以不变而以万变应之,既守正,又创新。

临近年底,很多朋友都问我“2025年怎么看?”真的不好!2022年觉得疫情后应该开放,2023年觉得会有报复性消费,2024年总觉得会比去年好,但现在发展好像比去年还差。2025年怎么看?在这非线性的时候,各种力量交织,国际形势、国家政策、行业甚至消费的习惯都在改变……以前的经验或者逻辑不能作为判断未来的依据。

不过,如果从更长的时间,又或者从一个更宽的角度来看,我们心里可能不至于那么焦虑。一旦能够在这个过程中,分析出哪些是确定的事情,就把确定的事情做好,既然不确定的事情我们改变不了,那就不要去理它。这就是我说的,回到常理去经营,这一主题我想从更具体的“五个变”和“四个不变”来阐述。

变是什么?变就是必须要调整的事情!如果变了,说不定就能顺势而为;如果该变的我们没有变化,外力的作用可能会让我们吃亏。那么不变的是什么?不变就是我们必须要遵循基本的规律,如果我们瞎变,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
图片

企业供图,图文无关


01


陶瓷行业面临减量市场

但中国“世界老大”定位不会改变

今天的行业困局,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?我倒不觉得今天的状态是我们做错了什么,不同的年代做不同的事情,只是环境变了,提醒我们要做一些改变而已。

从1984年佛陶集团引进第一条生产线开始,到现在中国陶瓷发展刚好四十年,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个绝对的陶瓷大国,最高峰时产量占世界陶瓷总产量的60%,那时候有个说法叫“世界陶瓷看中国,中国陶瓷看佛山”,佛山陶瓷也占中国陶瓷的60%。

就算是今天,我们仍然占世界的40%,即便将来再往下减,我估计中国绝对老大的地位还是会保持的。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三代陶瓷人,取得的伟大成就,也是我们行业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。

今天有挑战其实并不可怕,回顾起来,行业也经历过很多的挑战,比如拉闸限电、疫情等等。今天的挑战,就是明天的希望,未来世界陶瓷必看中国,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做!

今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展,我跟欧洲一家顶级公司的老板开会,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“中国陶瓷企业现状和未来怎么样?”我跟他说:我们现在也处于下行通道,就算下行到一定程度,我们仍然是意大利的10倍以上。不管是制造还是出口、消费,中国地位一定是摆在这里的。

图片

当然,我们也要正确看待今天的问题,这里有两组数据:第一组是2014年的数据,当时中国的瓷砖产量是102亿平方米、1452家企业;第二组是2023年的数据,中国的瓷砖产量是67亿平方米、980家企业。今年的数据我估计还在下降,行业现在面临的是减量市场的问题。


02


未来年产量若降至35亿㎡

意味着“剩下的都是高手

竞争会更加激烈”

有朋友问我“未来两三年陶瓷行业到底会怎么样,或者未来会发生什么巨变?”这也是我想去了解的,如果分析清楚了,我们心里就有底了。过去行业高歌猛进,从高速发展到现在的调整过程,我们一定要放弃能够返回高歌猛进、大量生产、大量卖砖时代的这一幻想。

2025年,陶瓷产量会不会像房地产一样止跌回稳?我们是跟房地产高度相关的行业,当房地产往下掉,我们肯定会跟着掉,它止了我们也止了,但(著名经济学家)马光远老师认为房地产还不一定会止跌。所以,2025年能不能够维持今年的产量,很难说。不管明年怎么样,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,我们面临的是减量市场,这是不用怀疑的。

行业已经进入淘汰赛,过去十年时间已经有30%多的企业退出,未来还会继续减少。虽然对我们每个企业来说,机会很大,但是剩下的就一定是我们自己吗?如果没有创新力,又不够灵活、又不够实力的话,在这个冬天难度就会更大。

这就是我想谈的第一个变,在市场需求总量改变的时候,企业的经营策略要作出相应的调整,未来的发展路径不能像以前那样来解决问题。

图片


未来的市场会缩量到什么程度?35亿㎡左右,是很多人的共识,我也比较认同。

从三个角度来佐证:房地产新旧房交易量决定基本盘;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时候每年新旧房的成交量大概是18亿㎡左右。如果按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.2㎡的瓷砖使用量,大概就是20亿㎡。再加上商业空间的五六亿㎡、出口的五六亿㎡、以及其他市场空间,算来算去也是30亿㎡出头。

第二、再看看世界人均瓷砖消费量,美国年人均消费量大概是0.97㎡,日本只有零点一几平方米,欧洲有石材和瓷砖使用的历史,但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好像也只有1.79㎡,而中国2023年是4.8㎡,虽然中国人喜欢房子、也喜欢装修,但是应该也只有2.53㎡。

意大利在高峰时期,瓷砖年产量接近10亿㎡,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路下降,下降到3亿多㎡,后面慢慢回到4亿多㎡。意大利从最高峰到今天,只剩下40%的产量。如果我们按最高峰102亿㎡,回到40%也是40亿㎡左右。如果5年、8年或10年后,中国的瓷砖产量到了35亿㎡,意味着剩下的都是高手,竞争会更加激烈。

这是我提出的第二个变,市场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,企业的发展战略要做调整,企业不一定要做大,但是一定要做强。对我们陶瓷行业来说,不要梦想去做大,先把自己做强。

图片


第三,20多年来,国家一直在给行业设台阶。2007年佛山“腾笼换鸟”,那时是土地问题,后面是环保问题,今天正在进行的是“双碳”要求。举个例子,我们行业现在马上读高中,未来还要读大学,未来政府对我们的要求是高科技、高附加值、高效率,它会用产业政策去要求我们,能耗面临给不给使用的问题,而双碳则面临用不用得起的挑战。

第四个变化,国家战略在升级变化,我们的发展模式也要做调整,与时代同步才能借势而上。未来低成本大量生产的经营模式,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政策压力,我们要改变经营模式,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,从单纯卖产品向卖产品和服务延伸。

图片

企业供图,图文无关


03


行业还能不能干?

值得干但要提升企业价值

行业还能不能干?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,40年我就干了陶瓷这件事,到目前为止,还没到退休的时候。所以,我的观点是陶瓷行业值得干,瓷砖行业虽然不是朝阳行业,但绝对不是夕阳行业。市场仍然巨大,机会仍然很多!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行业,永远不会落幕。房子总是要住,总是要装修,就算到35亿㎡的产量,对于我们每一家企业,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。

现在行业竞争的终极格局并没有完全形成,每一家企业我觉得都有机会,机会抓手在哪里,前提需要什么条件?这就是我想要谈的第五个变:提升企业价值。

图片


我记得,刚参加工作时,只要把产品做好就能卖钱;今天我们不缺产能,每一家企业的产品质量都很好,如果现在还在制造端下功夫,可能就需要做些调整。2000年开始进入市场时代,那时除了产品更多地是去建渠道,卖场、家装公司就是这样起来的,但是今天卖场没人了,家装公司跑路的比行业关门的还多。其实,现在已进入用户时代,用户时代的核心是产品、服务和客户体验,要不要制造能力?要不要渠道?当然要!

社会在滚滚向前发展,企业需要根据时代步伐,进化企业的格局,由外向内放大企业的价值,一旦做到,企业的价值就会放大10倍,企业的空间就会放大10倍,企业的机会就会更多。

不做陶瓷行业,去做其他行业,隔行如隔山,而且每个行业都在内卷,如果轻易跨行,表面上看有机会,但背后可能是一个美丽的陷阱。老老实实做我们熟悉的行业,最起码心里有底,去做不熟悉的行业,难度可能会更大。再者,改变经营方式,比改行的风险还是要小一些。

我想提出不变的第一条:未来靠机会挣钱的机会会越来越少,企业很难赚到自己认知和能力以外的钱,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,增强自己的内生动力,才是唯一的出路。


04


一味的降价

无异于“玩死亡游戏”

企业家可以用有限的资源,创造尽可能大的附加价值,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。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创造者和价值放大器,需要创造更大的附价值去满足客户需求。

什么是价值?我个人认为,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过程,并让客户有好的体验,这是最起码的。客户和我们的交易,如果不能满足需要,甚至价值不对等,就违反了商业的基本原则。

再说说,我们行业真的有几款世界级的产品敢放在博洛尼亚展去展示吗?如果没有世界级的产品,你说引领世界,那是不可能的。

再说我们行业的服务,2018年简一提出包补贴,2021年推成品交付,现在行业也有不少头部企业开始做服务,做服务我们刚刚起步。意大利博洛尼亚展2024年的主题变了,叫建筑空间设计,实际上就是交付,连欧洲人都开始做服务了。

所以,我认为第二个不变是,不管市场好不好,做好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基本要求,也是我们企业的本分。这个时候,眼睛不能老盯着自己卖多少,还要盯着客户的需求。我们行业也很内卷,不能脑子只想着赚钱,眼睛死盯着同行,自己卖不动就降价,别人卖的好就抄袭。

图片

降价并不能够带来竞争优势,因为同行一秒钟就可以把你的价格优势给抹掉,降价也不能带来更大的企业价值,相反盈利能力会减弱,降价也不能带来更大的客户价值,企业如果没有利润,产品怎么可能有能力去创新、提升质量。一味的降价,从长远来说,跟玩死亡游戏没有太大区别。

模仿学习借鉴没问题,但是抄袭不仅伤害被抄袭者,给行业带来负能量,更重要的是,抄袭伤害的是自己本身的创新基因,因为抄袭来得太快,谁愿意去冒风险创新。抄袭既不利于企业的自身增长,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,更不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,更不是消费者的需求。我觉得,只有大家多去创新,提升自己能力,行业的机会才会更大。

如果全行业都以创新作为发展的原动力,我觉得超越意大利指日可待,十年八年都有可能。这就是我想交流的第三个不变,通过自主创新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,最好做到人无我有。

企业经营的基本常理是什么?首先顾客要满意;第二个企业要挣钱;第三员工要幸福;第四社会认同。因而,第四个不变就是要遵循事物的本质,按照事物的规律去做。企业要靠自身的内生动力,而不能靠市场的机会;抓住客户的需求,把产品和服务做好,这是本分;通过创新构建竞争优势。

大环境下,我们确实不是什么奇才,也就是做瓷砖的。如果没有出奇制胜之术,还不如踏实做好本分,以长跑的心态,依常理经营,把该做的事情做好,最起码产品服务要做好。面对今天的大环境,谁都很难,谁都不容易,但也不用过于焦虑。

企业经营有起有落,经济亦有周期,就像打仗一样,谁能保证每一场战争都能打赢。既然我们都是常人,最牢的做法是,把自己做好,最起码活下来。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很难看得很远,更无法精准判断未来,但起码可以打个手电筒,照亮前面的两三米,往前走!


关注陶瓷信息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