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供图,图文无关
在年前举行的第14届陶瓷人大会上,简一董事长李志林从新旧房屋交易量、世界人均消费量、参考意大利同行三个维度,预测未来中国瓷砖市场总需求在35亿平方米左右。 这个数据,坦率地讲还是打破了许多行业同仁的预期。毕竟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也曾多次发布未来瓷砖需求,会保持在45亿平方米左右。没想到李志林的预测更加悲观,足足相差了10亿平方米。 事实上,早在2019年秋季陶博会期间举行的一场博洛尼亚趋势分享会上,唯格瓷砖CEO姚劲文就曾大胆预测:未来中国瓷砖总需求将下降至30~40亿平方米。 伴随着行业大退潮、大洗牌的加快,关于瓷砖未来市场总需求的预测异常热闹,有说35亿,有说40亿,也有说50亿、60亿……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
未来瓷砖市场总需求,到底会降到一个怎样的低谷、保持一个怎样的水平?虽然大家多有预测,但要真正拿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,其实也并不容易。 相比需求,产能统计相对准确。目前行业内最准确的产能统计数据,无疑是陶瓷信息发布的“陶业长征”产能调查报告,包括各个产区的工厂数量、窑炉数量、单线品类日产量等,然后根据生产天数估算,最终得到一个行业总产能的数据。这是目前为止行业内最权威、最真实、最全面的数据,因为这些数据都是调查人员一家家企业现场采集而来,而非网上搜集和电话咨询。 此外,海关公布的瓷砖进出口数据和上市陶企公布的年报,同样准确度高并值得信赖。海关会定期统计并发布各类陶瓷砖的进出口数据,并具体到每一家企业,是企业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。此外,行业内多家上市陶企定期发布的年报都会披露上一年度瓷砖总产量、总销售、平均单价等相关数据,这些数据不会有遗漏,也难以造假,是行业内准确度最高的统计数据。 产能不等于产量,更不等于实际需求。关于中国瓷砖的实际产量,这几乎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。过去多年,国家统计局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发布瓷砖年度总产量,但行业协会、媒体往往觉得这些数据并不准确,会进行一定程度地修正。再后来,会发现这些数据没法修正,各个产区地方协会的数据汇总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差距太大。 早期官方公布的瓷砖产量,不但有总产量,还有有釉、无釉、瓷质、非瓷质之分,统计的数据相对全面。但是,当大家把各个地方协会公布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时就会发现,这些数据经常打架,甚至相互矛盾。许多时候,大产区的数据统计小了,小产区的数据反而大了。再后来,官方就只笼统地统计、公布一个瓷砖总产量的数据,不再公布具体品类的产量。 事实上,产量的统计非常复杂,会受多种因素的干扰。有些企业出于税收等方面的考虑,会刻意少报,有些企业为参加媒体、协会等机构的排名、宣传,又会注水多报。真正准确的数据并不多,而且大部分企业不会轻易把自己真实的产量、销量、售价等商业信息公开。 此外,产量统计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,使其汇总的难度加大。比如A企业生产了1000万平方米的瓷砖,其中800万平方米为B企业贴牌,B企业在统计产量时,往往会把OEM的采购量也统计在内。这样,许多时候就会重复计算。这种现象在行业内非常普遍。
客观地讲,瓷砖真实的市场需求很难统计,无论协会、媒体还是政府部门,都难以拿出一个令人信服而又完全准确的数据。但无论再难,大家还是希望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需求数据,因为这是企业制定战略最重要的参考依据。没有这些数据,企业对未来的规划将是盲人骑瞎马,一片漆黑。 预测瓷砖市场需求,主要看房地产,其中增量市场,包括刚需、改善房、农村自建房和各类政府机关和商业写字楼等;存量市场,包括旧改、重装等。增量市场可参考国家统计局关于土地拍卖、商品房开工面积、销售面积等数据估算;存量市场,市场非常广泛而又碎片,谁都知道市场潜力巨大,但具体有多大,没有人能够提供一份相对准确的数据。 瓷砖市场需求,还要参考过去几年瓷砖产量、停窑率、库存、进出口规模等,同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、人均瓷砖消费、装饰材料的替代等变量,最终作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市场预判。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关于未来瓷砖市场需求的预估数据不一定准确,但每一个数据的背后,都是协会、媒体、企业家、行业资深人士对未来市场的一种态度,这背后凝聚着预估者对市场、对消费、对行业、对产品,甚至全球政治、经济格局变化的深刻洞察与前瞻研判。 而这,就是每一位预判者从不同立场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价值所在。
关注陶瓷信息网
12-27
01-18
01-17
01-16
01-15
01-15
01-12
01-11
01-10
01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