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供图,图文无关
自2024年6月份起,由30余人组成的“陶业长征”——陶瓷砖(瓦)产能调查团队历时六个月,再次走遍了国内拥有建筑陶瓷生产工厂的27个省份、127个地级市和231个县级行政单位,对1000家左右的陶瓷工厂及其所在陶瓷工业园进行了全面而系统性的走访,透过一组组来自生产一线的详实数据,深度还原过去两年建陶行业的沧桑巨变以及最真实的产业生态。 最新数据显示,2022-2024年,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数量由1040家减少至938家,生产线由2485条减少至2193条(其中,陶瓷砖1949条,陶瓷瓦230条,发泡陶瓷14条),短短两年间,全国共有102家陶瓷厂、292条生产线淘汰退出。除了重庆市,其他各大省份的陶企及生产线数量均呈缩减状态,陶瓷工厂退出率为9.81%,生产线退出率为11.75%。 ▲ 数据来源:2011-2024年“陶业长征”陶瓷砖(瓦)产能调查
企业供图,图文无关
并且这一轮的淘汰退出与以往大不相同。自2017年建陶行业产量及市场需求量达到巅峰期,一直到2022年这一时间段内,期间陶瓷行业的淘汰洗牌及“去产能”,主要原因是政策迭代,许多陶瓷产区通过强力的行政手段,如大规模的“煤改气”、环保治理、“退城入园”等,直接淘汰了一批高污染、低效能、低产出的陶瓷工厂,因市场原因退出的陶瓷企业较为罕见。 2022-2024年则正好相反。过去两年,全国各大陶瓷产区政策环境稳定,因政策原因退出的陶瓷企业极少,上述102家被淘汰的陶瓷工厂中,绝大部分都是因市场洗牌或主动退出、或被动淘汰——有的主动转型其它行业,有的主动关停工厂、专注品牌运营,有的及时止损、体面退出,有的经营不善、被迫关门…… 由市场因素驱动的洗牌真正开始!对比历届“陶业长征”可以显著地看到,过去陶瓷工厂的发展更加偏向于提高环保节能、自动化智能化等硬件实力,以适应日益提高的政策门槛及缓解用工压力;但最近几年,则是大力提升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,或者改变生产模式,让产品更适应市场需求、更具竞争力,让生产更加灵活、高效。 ▲图为一家正在拆除厂房的陶瓷工厂。
01 根据新一季“陶业长征”统计数据,2024年全国陶瓷砖日产能3938.05万平方米,若按310天生产周期为计,全国陶瓷砖年产能为122.1亿平方米,同比2022年的125.6亿平方米仅仅减少了2.77%。 注:“其他”包括黑砖、白砖、艺术砖、小地砖、耐磨砖、透水砖、地脚线、腰线、陶瓷马赛克、微晶石、手工砖、广场砖等。 ▲数据来源:2011-2024年“陶业长征”陶瓷砖(瓦)产能调查
122.1亿平方米!这依旧是一组维持在高位的产能数据,如果按照2024年行业普遍预测的最高60亿平方米的瓷砖年产量,那么2024年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或许仅有50%左右。 事实上,在2024年“陶业长征”实地走访过程中,开窑率较高的陶瓷产区在60%左右,开窑率低的只有40%左右。 并且,陶瓷厂开窑率表现出极强的区域不平衡性。整体上,南方产区的开窑率及产能利用率要高于北方产区,以煤炭为燃料的产区要高于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产区,广东产区要高于其它绝大部分的产区…… 企业供图,图文无关
在生产上,陶瓷厂“年初开窑晚、年中停窑多、年末停窑早”的特征更趋明显,生产线“开开停停”越来越常态化,生产周期被不断压缩,抑或通过调整窑速实现减产的目的。这些现象,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陶瓷行业的供需失衡及产能严重过剩。 最近几年,陶瓷行业的市场需求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缩减,但产能总量却通过“拆旧建新、技改扩产”等方式继续增加或维持高位,大产能、超大产能生产线一批批相继投产,导致市场的供需关系愈来愈失衡,产能总量远大于市场需求量,行业内卷愈来愈严重。 国际上有一个通用标准:产能利用率在80%以上不过剩,75%-80%是产能过剩,产能利用率低于75%是严重过剩。产能过剩也有个经济学逻辑:如果行业过剩10%-20%的时候,会产生优胜劣汰,属于良性竞争;一旦过剩超过20%,比如全行业过剩30%、40%甚至50%,许多企业就会泥沙俱下或者会赔本,甚至形成行业性亏损。 从近几年陶瓷行业开窑率越来越低、价格战愈演愈烈、亏损的企业增多,可以直观地看到,产能过剩问题正在进一步凸显与加剧,并对陶瓷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:一是产品价格相对下滑;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减弱,亏损企业增加;三是退出的企业及生产线增多。 企业供图,图文无关
02 在新一季“陶业长征”过程中,我们还发现近两年突然冒出许多“新陶瓷厂”,这些“新陶瓷厂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建陶瓷厂,而是“新”在工厂名称,许多就像是突然“冒出来”的。 2024年,陶瓷行业亦有一批“新陶瓷厂”、新生产线点火投产,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。看到这些点火投产的“新陶瓷厂”,很多老陶瓷人难免会好奇地问上一句:“这是哪里的厂子”、“工厂在什么地方”?当听到原工厂名时,才会“哦”的一声豁然开朗。 “新陶瓷厂”批量出现的背后,是陶瓷行业生产端的剧烈洗牌,是工厂的并购、租赁、整合如火如荼,是生产资源的重新分配! 最近几年,陶瓷工厂的经营者易主愈加频繁,在部分产区甚至呈现“大换血”的现象,“换血”后的陶瓷工厂基本都会以新名称、新面貌对外,这是许多“新工厂”突然冒出来的缘由。 为了经营需要,许多陶瓷厂“更名”频繁,有的陶瓷厂一年更换两三次厂名,也有陶瓷厂经营关系错综复杂,拥有好几个厂名。譬如,2023年湖北相关部门曾通报,当地一陶瓷产区“厂中有厂”,6家陶瓷企业将生产线租赁给11家其他企业进行生产经营。 “铁打的陶瓷厂,流水的经营者”。在新一季“陶业长征”过程中,我们遇到了大量更名后的陶瓷厂。 从生产端如火如荼的并购、租赁现象来看,陶瓷行业的工厂数量、生产线数量受淘汰洗牌影响,正在逐年减少,但产能的集中度却在显著增加,年产能过1亿平方米的陶瓷企业逐年增多。 集中度的提升,还可以从一些公开数据上发现端倪。无论是瓷砖产量还是营业收入,部分头部陶企的占比已经达到2%~5%。以2023年为例,多家头部陶企一年的营收,已经超过一些拥有二三十家以上陶瓷厂的中大型陶瓷产区,“一家头部陶企抵一个大型陶瓷产区”的时代已经到来。 未来,陶瓷行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企业和工厂数量进一步减少,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形成,产能和行业集中度提升,众多管理水平低、效益差的陶瓷企业或被淘汰退出,或被兼并重组,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得到优化。 03 异军突起的混烧、小窑精烧 陶瓷行业的洗牌与“去产能”,生产端是晴雨表,更多的生产资源、市场资源将向优质陶企集中。特别是在当下的存量或缩量市场下,陶企想要业绩增长,并不是从新增的市场需求中去抢份额,而是从竞争对手那里去抢“蛋糕”,这注定了许多企业会逐步丢失市场。 随着消费市场及竞争环境的变化,2024年我们还看到了陶瓷企业诸多生产模式的调整与变化:过去,大量陶企追捧“专窑专烧”的大产能生产线,一条生产线一个规格可以从年初生产到年尾,通过将成本控制到极致的方式,成为制胜市场的“利器”;但2024年,在行业内卷、产能过剩及订单碎片化的新背景下,超大产能、规格单一的陶瓷厂家面临的产销与库存压力更大。 面对市场需求的迭代变化,生产端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,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在许多陶瓷厂应运而生——多个规格同时生产,通过合理的生产规划和资源配置,实现不同规格产品在同一生产线上的高效产出,该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,通过创新和优化生产方式,降低了成本,保证了产品供应。对于许多陶瓷企业来说,未来小订单排产、多规格混烧等更加灵活的生产方式,或许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。
在2024年“陶业长征”中,生产线技改相比两年前亦显著减少,许多陶瓷厂的产品结构、产能大小同比2022年没有发生变化,对于投入重金技改建大线、新线更加理性。与此同时,生产线的灵活性更强,许多生产线都是混烧不同的产品品类,并且从亮面到仿古再到西瓦,从单线多规格到双线三个规格甚至四个规格,不少陶企可以做到随时转产。 另一方面,为了应对高度同质化与内卷的竞争市场以及确保开窑率,产品线的调整、差异化新品的创新研发,成为许多陶企生产的重心。譬如,为了提高产能利用率,有的陶企转产仿古砖、地铺石以及西瓦等竞争相对较弱的品类,这也是过去两年,地铺石、仿古砖产能持续增长的原因;也有的陶企加强产品工艺美学专研,通过小窑慢烧的生产优势,走出一条特色、价值的差异化之路…… 基于诸多变化,未来陶瓷行业“两级分化”趋势或许会加剧——一部分陶企依托现有生产与成本优势,继续维持走量路线;另一部分陶企难以“走量”、拼价,可能会差异化发展,转向小窑精烧、“专精特新”等路线。 ……
关注陶瓷信息网
12-27
01-18
01-17
01-16
01-15
01-15
01-12
01-11
01-10
01-10